很多人早已形成网购习惯,很多实体生意也被电商吞食,不过近年各大电商又纷纷布局实体店,为什么电商要从线上走回到线下?它们的经营效果又如何?思耐铂董事长赖铁勇先生与您分享他的观点:
以下内容为访谈过程的部分观点:
Q1:目前电商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?是否遇到发展瓶颈?
核心观点:流量红利时代的结束,存量博弈时代的到来
①放眼全球,中国电商行业取得了领先的成就,其全面爆发与国内的人口基数、经济增长、社会需求、基础设施完善、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相关。
②在经历了2003年的萌芽至今,电商增速已出现下行。9 月 8 日,《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(2017-2018)》发布,报告指出,2017 年中国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 29.16 万亿元,同比增长 11.7%,而2013-2016年则累计增长约 151%。
图:2007-2017年网购市场规模增长情况
图:2007-2017年网购用户增长情况
③近两年电商销售的增速已经出现了放缓的趋势,原因包括潜在用户的发掘难度增大,用户的消费能力已经得到有效释放等等。根据 Questmobile数据显示,截至 17 年末中国互联网月度活跃设备数为10.85 亿台,同比增长 6.3%,连续第 5 个月仅维持个位数增长。而从网民上网时长数显示,已连续两年在 26.2-26.5小时/周之间徘徊。
图:月活跃设备数与网民上网时间变动情况
数据来源:Quesstmobile,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
Q2:为什么电商会慢慢开始涉及实体店业务,实体店优势在哪里?
核心观点:线上流量见底、线下零售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及实体店具有体验性
①伴随着电商行业渗透率提升,电商企业线上流量红利逐步见底,纯电商发展模式遇到一定天花板,线上获客成本大幅增加。以京东为例,根据京东披露年报的测算,其新获客成本已经由2013、2014年的80元增至2017年的228元。
②2017年全国社会零售总额为36.6万亿,其中网上实物商品销售额5.5亿元,占比仅15%,广阔的线下市场仍然占据85%的比例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③对于实体店来说,最重要的一点是线上不具备的便是体验性。如今消费者逛实体店不单纯是为了购物,更多是享受购物体验的过程。
Q3:价格优势一直是电商逆袭实体店的核心,电商实体店化,由于需要场地等费用,会不会失去价格优势?
核心观点:电商发展至今,流量红利消失,获客成本高企,与线下相比已不具备绝对的价格优势。
根据京东披露年报的测算,其获客成本已经由2013、2014年的80元增至2017年的228元,而线下渠道的获客成本基本保持稳定。根据阿里巴巴披露数据测试,其获客成本由2012年的69元增至2016年的250元。
数据来源:易观国际
Q4:电商实体店后,需要更加注重什么才能更好发展,吸引客流?
核心观点:
(1)线上线下结合,互联网化助力线下门店升级
(2)基于科技发展与文化进步的零售场景的有效布局与体验升级
①充分利用数据实现消费者信息的采集、商品的销售与自身的盈利,以天虹股份为例,天虹目前形成了“微信+虹领巾”的移动电商平台,并不断谋求消费者购物过程的全数字化服务流程。
资料来源:中国银河证券
②注重消费者参与和感受的同时也注重空间和环境的体验性,利用好线下消费场景天然的体验感优势
图片来源于网络
③利用智能门店管理系统来帮助零售场景进行有效布局,打造智慧购物体验。可通过大数据计算差异、趋势,构建出门店属性、区域属性、城市属性等信息,以实现精准化营销;也可利用客流热力图对人流聚集程度进行分析,了解消费者对商品品牌和品类的偏好,促使商家根据顾客的需求来进行商品的选择、组合和陈列改善,提高整体的销售转化;
Q5:目前电商股情况如何?涉及线下业务有哪些?
(1)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B2C电商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排名分别为:京东3623亿元、苏宁易购1879.2亿元、阿里巴巴1582.73亿元、小米集团1146亿元、唯品会729亿元、国美零售715.7亿元、聚美优品58.2亿元、宝尊电商41.49亿元、寺库37.4亿元、御家汇16.46亿元、南极电商9.86亿元、有赞2.07亿港元。
数据来源:电子商务研究中心
【数据解读】
a.2017年苏宁凭借其多年来的全渠道布局,迎来了销售规模增长的爆发期。公司线上、线下销售规模双双突破千亿元规模,线上销售规模比例上升至52.06%。国美零售主要由于电子商务业务目前进入到线上线下融合阶段,导致电商自营收入相较去年有所下滑。
b.2017年京东不断拓展时尚品类,不断加强与国际顶尖奢侈品品牌的紧密合作以及“智慧零售”的发展都带动了营收的增长。
(2)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(100EC.CN)监测数据显示,2017年B2C电商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排名情况为:有赞159.2%、南极电商88.92%、阿里巴巴56%、寺库44.2%、御家汇40.61%、京东40.3%、唯品会28.8%、苏宁易购26.48%、宝尊电商22%、国美零售-6.6%、聚美优品-7.2%。
数据来源:电子商务研究中心
【数据解读】
a.在营收增长率上,有赞排名第一,作为B2C行业生态的一环,随着行业快速发展实现营收增长迅猛。增长率超50%以上的还有南极电商和阿里巴巴,南极电商作为品牌电商线上业务增长较快,阿里巴巴在体量较大情况下实现58%的增长率实属不易,经济体多样化生态系统的推动作用、新零售战略重构中国商业模式的价值日益明显。
b.寺库、御家汇、京东营收增长率均超40%,足以凸显零售电商发展势头迅猛、潜力巨大,而国美零售和聚美优品营收增长率为负。
(3)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,2017年中国B2C电商上市公司净利润排名为:阿里巴巴578亿元、小米集团53.62亿元、京东50亿元、苏宁易购42.1亿元、南极电商5.34亿元、唯品会2.88亿元、宝尊电商2.09亿元、御家汇1.58亿元、寺库1.33亿元、聚美优品亏损0.37亿元、有赞亏损1.35亿元、国美零售亏损4.5亿元。
数据来源:电子商务研究中心
【数据解读】
a.2017年阿里巴巴开始通过布局“新零售”对商业模式进行重构,新零售、云计算、数字媒体和娱乐、创新项目及其他业务快速的发展是阿里净利润遥遥领先的主要原因。苏宁由于出售了其持有阿里股份的20.89%,获利32.5亿。即便剥除这部分利润,其净利润也达9.25亿元,同比增长236.52%。
b.无可比拟的线上购物体验和无界里零售,不仅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,也拉动了京东2017年的净利润增长。
(4) 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,2017年中国B2C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率排名情况分别为:苏宁易购498%、寺库395.6%、宝尊电商141%、京东140%、聚美优品125%、御家汇114.85%、南极电商76.27%、有赞40.8%、阿里巴巴35%、唯品会-5.6%、国美零售-240.6%。
数据来源:电子商务研究中心
【数据解读】
a.在净利润增长情况上,苏宁易购增长最快达498%,增长率在100%以上的还包括:寺库、京东、宝尊电商、御家汇,在业务高速发展下,各B2C电商平台净利润也随之增长。寺库2017年增长率较高的原因在于运动、美妆等后起之秀品类均有突出的增长表现。
b.而2017年还有包括:唯品会、有赞、聚美优品、国美零售的净利润为负增长。在各B2C电商平台竞争激烈的现状下为了获取新客户、增加用户粘性等,都在利润上进行呈现。
(5)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,截止到2018年7月7日,B2C电商上市公司中市值排名前十三的分别是:阿里巴巴(4933亿美元)、京东(563.2亿美元)、小米(3759亿港元,截至2018年7月9日)、苏宁易购(1184亿元)、唯品会(71.54亿美元)、南极电商(204亿元)、宝尊电商(31.39亿美元)、国美零售(176.77亿港元)、优信(21.46亿美元)、有赞(114.73亿港元)、御家汇(81.36亿元)、寺库(4.54亿美元)、聚美优品(3.47亿美元),这十三家企业总市值达28984.36亿元。
数据来源:电子商务研究中心
【数据解读】
a.阿里巴巴股价年度涨幅接近一倍,市值暴增;京东市值增幅超过一半;唯品会、苏宁寺库等公司市值和股价波动较小,增长相对稳定;国美B2C市场份额第六,但市值落后于电商服务商宝尊电商和南极电商;聚美优品2017年由于股价下滑,落后于寺库、御家汇等。
b.除苏宁易购和唯品会外,市值排名前四的公司(阿里、京东、小米、苏宁易购),与其在B2C电商市场份额排名基本一致,可以判断电商企业市场份额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值。
c.电商市场阿里一家独大的局面已持续多年,以目前5000亿美元市值,超其他上市B2C电商公司总和近5倍。巨大的市值助力阿里在各领域迅速扩张发展,直接表现为阿里高频率的收购和投资行业龙头及新兴领域的企业。2017年阿里先后投资了高鑫零售、银泰商业、Lazada、饿了么、菜鸟网络、ofo、大搜车、易果生鲜等传统零售和电商服务平台。
注:截止9月28日,美团市值已超越京东、小米
(6)电商巨头布局线下传统零售业态
a.阿里巴巴:“以人为中心”,通过数据驱动,打通线上天猫、1688、淘宝平台,联合线下百货商超和新零售物种盒马鲜生,改造商品生产、流通与销售过程,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升级需求
图表来源:易观国际
b.京东:依托包括供应链、物流、数据、金融、营销等在内的基础设施资源优势,布局“无界零售”。通过精准商品推荐的营销,从而赋能沃尔玛、永辉超市、京东便利店等实体零售。
图表来源:易观国际
c.
小米:线上开拓品牌商城及手机及周边商城,线下开设体验店小米之家,打造围绕智能生活的年轻家庭场景体验自营专卖店。
图表来源:易观国际
d.
网易严选:通过自营ODM模式应对消费升级,打造线上电商“自有品牌”及消费者体验全闭环模式。
图表来源:易观国际